蒙古包建筑設計材料的特征
發布時間:2018-07-05 02:55:57
草原游牧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,創造了適合他們生產方式的氈帳建筑:蒙古包。蒙古包具有明顯的自然地域和生活方式印記,它建設周期短、結構靈活、施工技術簡單、建造速度快、結構整體性好,抗震耐久、保溫隔熱,所用材料均與環境友好。這些特點正好符合當代設計界不斷追求的綠色設計理念。如果你覺得蓋房子一定少不了泥土水泥瓦磚,那你就錯了。 蒙古包的制作用既不用泥土,也不用磚瓦,制作蒙古包的原料非木即毛,是游牧民族就地取材的一大智慧結晶。蒙古包主要由架木、苫氈、繩帶三部分構成。大部分蒙古包呈圓形,四周側壁分成數塊,每塊高130~160厘米、長大致230厘米,用條木編織成網狀 ,幾塊連接起來圍成圓形 ,長蓋傘骨狀圓頂,與側壁連接。帳頂和四壁用毛氈圍起來,以繩索固定。門板一般安裝在西南壁上,帳頂留圓形天窗,用來采光、通風,排放炊煙。
蒙古包的材料特征
蒙古包古稱“穹廬”或“氈帳”。蒙古包的發展經歷了由森林狩獵時代的支架式錐體建筑,演進為圓形拱頂的帳幕,后經頂開天窗和固定式門框的改進,成了近代蒙古包的基本式樣。彭大雅撰寫的《黑韃事略》記載:“穹廬有二樣:燕京之制,用柳木為骨,正如南方罘思,可以卷舒,面前開門,上如傘骨,頂開一竅,謂之天窗,皆以氈為衣,馬上可載。草地之制,以柳木組定成硬圈,徑用氈撻定,不可卷舒,車上載行。”其產生與北方游牧經濟生產方式密切相關,并與當時生產力水平相適應。蒙古包整體構架由木制的圓柱形屋身和鈍錐形屋頂組成,并以氈子覆蓋,內外均用數道綁繩捆扎,即包括架木、苫氈、繩帶3大部分。蒙古包選用木材均為當地生產的柳木、樺木和榆木。傳統蒙古包很少用金屬件聯結。蒙古包的頂窗(陶腦)先用榫卯結構組合,再以牛筋綁扎加固。四周開孔用于插接架桿(烏尼)。架桿和圍墻(哈那)選用草原上隨處可得的柳木及粗柳條制作。柳木是草原上沿河邊大最生長的喬木,扦插即活,生長迅速,資源廣泛易得。叢生的柳條,是可多次釆收的多年生循環生態形資源。架桿和圍墻的加工只有剝皮、截斷、烘烤和整形等簡單加工,不產生大量廢料和消耗大量能源、勞力。圍墻是用粗柳條組合而成的網狀結構,中間打孔后用牛皮條或馬鬃繩雙面結扣串接起來,這些串接材料質地較軟,使圍墻網片收散自由,多次收放時也不會磨損孔眼,比金屬絲串接有明顯優點。傳統蒙古包門選用了門軸和滑槽結構,既滿足了門扇固定開合,又利于快速拆卸。由于草原民風淳厚,傳統蒙古包沒有門閂或鎖具結構。蒙古包的覆面材料為羊毛氈,原料取自草原上遍地的綿羊,采用原始的水澆搟制而成,不摻入任何化學品。為了保證強度提高使用壽命,傳統蒙古包的綁繩多以馬鬃制造,耐水不腐,能長期在野外使用。
縱觀蒙古包的材料選擇,除少量尺寸較大的木材構件頂窗、門框選用柳木、榆木外,基本上都使用了可快速循環生產的生物質材料,如:柳條、馬鬃、皮條、牛筋等。蒙古包不使用不可再生的資源,不消耗大景能源,杜絕可能對草原環境污染的材料。它與世界其他傳統建筑材料如:秦磚漢瓦、巨石大木及現代通用建筑材料如:水泥構件、金屬結構、化學建材等相比,可謂綠色至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