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包制作工藝及方法
發布時間:2018-06-21 13:38:19
游牧民視水草、氣候的狀況,常年轉徙,一年遷移三、四次不等。制作簡便,搭建、拆卸方便的蒙古包適合常年遷移的游牧生活。蒙古包的整體造型統一及各組成部分又比例適當,是美學在建筑科學上的應用,也反映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能力;其內部陳設物適合游牧生活而設計,其裝飾特色又強烈體現著他們審美取向。
第一,可以抵御草原上強勁的風雪和沙暴等自然氣候環境。蒙古包體的寬大渾圓,當風雪挾裹著沙土肆虐時,其光滑渾圓的外形,緩沖了風沙的沖擊力,并在其后形成新月形緩坡堆積下來:而拱形包頂承受力最強,與圍壁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,風沙穿過時,受到巨大反作用力,上面沙子流走,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積下來,較大限度地將風雪壓力減至最低。遇春秋季節大風襲來時,除了要把氈邊放下,還要在蒙古包外底腳壓石塊,或者從天窗套腦上吊下一桶水,或墜系重石塊,把系包的墜繩拽住,一頂蒙古包可以經受十級大風的考驗。
蒙古包的門多為東南或南向開,這也是草原上多西北風,為避開肆虐的風暴侵襲而設計的。
第二,組成蒙古包的陶腦、烏尼、哈那等架木結構既能承重,又將重量合理地分散。缺一不可的三個組成部分,環環相扣,將重量次第傳導、分散。天窗的重量,分擔到幾十根至近百根頂桿上,似傘股樣的烏尼又將其輻射狀地傳導,密網格紋狀圍壁片匯聚后將其傳導給地面。特別是在雨季,蒙古包更形成一個封閉的整體,雨水從包頂蓋上流下,蒙古包自重可達七百公斤,加上家具等的重量,可承載重量1000余公斤以上。
第三,蒙古包外覆羊毛氈及苫布等材料使它具有冬暖夏涼,保暖性強的特征。以羊毛氈為墻外圍氈,既保暖又可防風。夏季天熱可打幵天窗,還可把圍氈邊撩翻起來,前后通風,有清風送爽之感。
第四,制作蒙古包材料方便易得,搭蓋、拆卸較為便捷,極適宜游牧生活遷移轉徙。構建蒙古包骨架的樹木就地取材,為草原上常年生長的紅柳樹。陸局河(今克魯倫河)“兩岸多高柳,蒙古人取之以造廬帳”。樹枝干富彈性,為制作蒙古包之材質,松木及杉木也用于制作頂桿。羊毛氈、牛馬鬃繩均為畜牧業經濟產品,且加工制作方法既古老且傳統。三四個人在數小時之內既可搭建或拆除一座完整的蒙古包,婦女亦能勝任。“屋包之構成,通常出于婦女之手,因轉移頻仍,慣于結構,其動作亦敏捷,能于瞬間成之”。